宋太宗誓言碑传说中,被藏于太庙,为何没有流传下来,原因有三点
【资料图】
宋朝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王朝,作为一个“最富有”的朝代,宋朝也同样将“仁政”的理念,诠释到了极致。宋代时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,即不杀士大夫,而这一饱受赞扬的规定正是来源于宋太祖所立的“太祖誓碑”。“太祖誓碑”究竟是什么?它如今又是否能流传下来?如果您想知道,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:
(本文所有图片,全部来自网络,感谢原作者,如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。图片与内容无关,请勿对号入座)
公元960年,后周将领赵匡胤受命出兵抗击北汉,却在陈桥驿之地上演了一场“黄袍加身”的戏码。在此之后,赵匡胤逼迫后周恭帝禅位,成立了北宋王朝。作为一代雄主,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的策略,以“先南后北,先易后难”的方式,陆续平灭了荆南、武平、后蜀、南汉及南唐,实现了国内大部分的统一。
正所谓“打江山易,守江山难”,赵匡胤深感创业之艰难,唯恐后世帝王子孙守不住基业,随即便亲自立下了“太祖誓碑”,将其立于太庙之中,以此训诫子孙为政不可越轨。
据《北狩见闻录》所载:“(太祖誓碑)高七、八尺,阔四尺余,上刻誓词三行:一为“柴氏(周世宗)子孙有罪不得加刑,纵犯谋逆,止于狱中赐尽,不得市曹行戮,亦不得连坐支属”;一为“不得杀士大夫,及上书言事人”;一为“子孙有渝此誓者,天必殛之”。宋太祖于文中明确指出,后世君主要以仁政为主,不得对柴氏子孙、王公大臣随意杀戮,一旦违反,老天爷都会“咔嚓”一个雷殛死你。
北宋末期,国内发生了一场天大的浩劫,靖康二年,南下的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梁,将宋徽宗与宋钦宗以及后妃、宗室等人全部俘获,并押往金国的都城。在辗转途中,宋徽宗被金帝侮辱性的封为昏德公,最终囚禁于五国城(今黑龙江省依兰县)之中。
宋徽宗为了能够咸鱼翻身,重回故国,他在书信中反复叮嘱已经逃回临安的宋高宗赵构,命其不得忘记“太祖誓碑”,严守其中之告诫。不仅如此,宋徽宗甚至还将靖康之耻的责任推给儿子宋钦宗,称其在位时诛杀王黼、朱勔、童贯等人的做法违背太祖誓约,最终为自己种下了如此恶果。从此处来看,宋徽宗的悔恨之语中似乎间接验证了“太祖誓碑”的真实性,这也证明,至少在北宋末期,太祖誓碑应该还存在于世。
可是一个问题出现了,这块被宋代统治者极为看重的石碑,究竟为何神秘地消失了呢?对于太祖誓碑的下落,如今的学者存在三种看法:
一部分专家认为,太祖誓碑对于宋代统治者有着很重要的意义,一方面来说,太祖誓碑是统治者笼络臣民的一种手段;另一方面来讲,它同样是宋朝历代帝王“敬天法祖”的标志,故此来说,南宋诸君都会视其为珍宝。唯一的可能性,便是金国灭亡北宋之后,太祖誓碑被有目的性的转移,后被元朝的统治者所毁。
另一部分专家则认为:太祖誓碑的存在,对宋代皇室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,为了怕被元朝统治者毁掉,还有可能是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,有宋代的遗老遗少将其藏匿起来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专家提出观点,认为所谓的太祖誓碑根本不存在,它的出现,完全是后人对赵匡胤立下不杀士大夫誓约概念化的总结。
这一观点的提出似乎并不符合主流,但是相关专家还是给出了几点证据,并将此碑“不存在”的理论证据落到了实处。
首先,作为宋代“敬天法祖”的典型,向来讲究“以孝治天下”的帝王们会将其列为至宝。太祖誓碑上的内容,不但能够很好地展现帝王之德行,更能拉拢下层官员与百姓,令其感恩戴德,故此来说,宋帝不应该对其加以隐藏,而是昭示天下,诠释王朝统治的合法性与宽容性。
其次,我们在前面已经阐述过,宋代“不杀士大夫”的仁政,历来为后世所称赞。如此誓言的存在,应该是确凿无疑的,但作为实物的太祖誓碑却似乎不存在,它只是宋人对于故国的一种精神寄托。
最后,在宋史学家查阅了大量史料之后,惊奇的发现,关于《太祖誓碑》的记载,只出现于两本古籍中,它们分别是《避暑漫抄》与《北狩见闻录》。可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,两本书都是小说、散记类型的不严肃作品,其内容多是道听途说,内容上更是充满了夸张与神化,并非《史记》一类的真实记载,故此其可信程度仍然存疑。
时至今日,关于太祖誓碑的存在与否问题,仍然是史学界的一个未解谜团,至今未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。不过小编还是相信,随着更多文物的出土,以及诸多专家的深入考证,这一谜题终将会被彻底揭开。
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,本文撰写:特约历史撰稿人:常山赵子虫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