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文旅融合,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(主题)
孔茜 康岩 汪泷
优秀文化传承创新
(资料图片)
小镇走出振兴新路
5月23日,走进依山傍水、绿林环绕的泗水县龙湾湖片区东仲都村,环境令人心旷神怡。这里的村貌与普通村落有所不同,虽少了分烟火气,却多了条致富路。
在龙湾湖艺术小镇的画室内,五六位妇女正手持画笔点缀花瓣。“送完孙子,家里没事,我就会来画画,一天多时能画20幅,少时也能画七八幅。”泗水县圣水峪镇南尧湾村村民肖美玲直言,在这里工作不仅时间不受限,绘画难度也不高。和肖美玲一样,画室内还有十几名村民,她们各自分工,如“流水线”生产一般。
在这里,村民不仅能打工,还能当老板。养蜂26年的村民周青在艺术小镇街上摆起了摊。“现在不愁销,年收入能有五六万元,是过去收入的一倍。”看着自家的蜂蜜,周青忍不住露出笑容。周青称,原来最愁的是销路,如今返乡青年帮着产品设计和销售,自家的蜂蜜成为炙手可热的伴手礼。
其实,不止是在这次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议上大放异彩,从2022年的省旅发大会,到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,坐落于泗水大山深处的龙湾湖艺术小镇,凭借着极具创新、创造性的传统文化属性,频频“出圈”。
小镇联合创始人、文化艺术总监赵岳枫作为把这一切变为现实的“小镇梦想家”,对未来仍然有着不小的“野心”。“夹山头村建立艺术粮仓,东仲都村打造艺术小镇,就是要让粮仓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,让小镇成为传统文化的‘市场’。”他告诉记者,2022年粮仓和小镇同时被列为泗水县首批优秀传统文化“两创”示范点后,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了。
“创新和创造,为传统文化活下去、活得好指明了方向,也为我们这些文化从业者点亮了明灯。”最近,赵岳枫正倾力在艺术小镇内打造“手造大集”,利用他和众多入驻艺术粮仓的艺术家、非遗传承人的力量,吸引全省各地市的“手造100”汇聚于此,“让山东手造产业化、规模化,传统匠人们不仅能活下去,传统手工艺也能得以传承。”
发展乡村特色产业
传统村落焕发生机
屋依山而建、呈阶梯状分布、错落有致,这里尽显乡村建筑之美;彩色logo、创意设计、露营休闲,这里“年轻范”十足。在“超级乡村”大洪沟村里,记者见到了这座传统村落的满满活力。
拾级而上,推开小木门,“立春”“雨水”等民俗小院映入眼帘,文艺范十足的小院已经获评“山东省五星级民宿”,在给当地增收的同时,还能增加100多个就业岗位;不远处浮生小酒馆已成为网红打卡点,旺季时候每天能卖出1吨啤酒;乡风礼堂每年承办婚礼、宴会、企业团建等各类活动50多次,举办周末小剧场等惠民文化演出90多场……
近年来,大束镇按照“保护传承传统文化、保留优化原生村貌、形成乡村特色产业”的工作原则,对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,采取村集体资产入股、群众资产租赁、社会资本引入、专业团队运营的模式,盘活村内70套闲置宅院和周边460余亩低效闲置土地,建设高端民宿、乡风礼堂、大师创作工坊,打造复合型文旅度假村项目。
而除以专人、专业为本,结合本土特色人文历史资源外,寻找差异化发展振兴路,如何让文旅项目不再受制于游客?这是大洪沟乡创产业园合伙人万强一直思索的事。
“我们在全国的会员有3万余人,每个月我们都会寄出当季农产品,前几天刚寄出了邹城的大樱桃。”万强称,不仅如此,邹城的沙地冬桃、西瓜、蓝莓也会以这种方式销售,让当地居民安心种地即可。
如今,大洪沟村以产业孵化、研学体验、民俗旅游、文化创意为支撑,实行“乡村振兴合伙人”招募模式,通过创业入股、租赁等方式,累计引进乡村振兴合伙人162名,打造了灵泉春茶、汉服馆、浮生小酒馆、咖啡屋、妮妮红等15个合作项目,成为不靠游客支撑也能自我发展的产业孵化器。
标签: